7月25日,在位于松山湖的东莞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蓝火计划”博士生工作团东莞分团正式开团。未来一个月,来自全国19所高校的34名博士将带着“锦囊妙计”深入东莞8家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博士后工作平台、“倍增计划”试点企业开展驻点工作。
当天,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刘红斌、东莞市人力资源局副局长赵毅、东莞中子科学中心副主任王生、东莞松山湖管委会委员杨朝琴、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蓝火计划”项目主管陈海鹏、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中国技术供需在线会展中心主任史佳莹等领导嘉宾,以及东莞市人才办、市人力资源局、松山湖管委会等部门相关人员,高校博士、企业代表共70多人出席了开团仪式。
参团博士与科研岗位双向对接
“蓝火计划”是经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组织实施,旨在推进高校与地方及企业深入开展产学研用结合,加快高校创新科技成果向社会转移及产业化的一项重大行动计划。
据了解,经前期的岗位需求征集,东莞中子科学中心、东莞东阳光药物研发有限公司、广东正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易事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光韵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广州美院文化创意研究院有限公司、东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和东莞信易电热机械有限公司等共填报了45个科研岗位需求。
同时,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经双向对接匹配,最终筛选了19所高校的34名博士参加东莞分团的驻点工作。
据了解,34名博士来自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19所全国知名学府,科研水平高,且与东莞的企业岗位需求以及东莞的产业特点高度吻合。主办方在前期岗位匹配工作上下足了功夫,务求“蓝火计划”在东莞取得实效。
推动校企合作和产学研深度融合
据介绍,博士团成员入驻企业后,将结合自身优势和企业技术难题,快速而准确地找到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利用自身优势,帮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优化生产方案,拓展发展思路,搭建科研平台,并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和产学研深度融合。
在为期1个月驻点工作期间,除了要完成基础科研、技术攻关等规定课题外,主办方还将组织博士们开展党建集体活动、参观考察、人文交流以及文娱活动。同时,主办方也将设立负责工作团成员的食宿、安全等后勤保障部门,确保整个活动有序开展。
据了解,从2016年起,东莞市开始与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合作实施“蓝火计划”,如今已经进入第3个年头。在过去的两届,东莞市累计邀请了78名博士到东莞市18家重点科技创新平台和博士后工作平台开展驻点工作。驻点工作期间,共梳理分析企业技术需求和难题139项,提出企业生产工艺优化方案92个,开展专业知识培训讲座55次,参与编制企业科技计划项目25项,撰写技术报告63份,开展各类科研试验132次,与导师合作撰写论文4份,协助解决技术难题105项,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via南方日报